无锡阳山推选“桃王” 甜蜜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

_哔哩哔哩_bilibili 2025-07-21 01:20:21 来源: 原创

  中新网无锡7月20日电(孙权 唐娟)7月19日,2025年惠山区“精品阳山水蜜桃”推选暨桃产业技术交流活动在无锡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(阳山镇)收官。这场以“桃”为核心的活动,不仅让一批“桃王”集中亮相,更展现出水蜜桃这一“甜蜜产业”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。

无锡阳山,一批“桃王”集中亮相。孙权 摄

  作为“中国水蜜桃之乡”,无锡阳山所产“阳山水蜜桃”以香气浓郁、皮薄肉细、汁多味甜等特点享誉海内外。每年品桃旺季,“精品阳山水蜜桃”推选、优质果品联展等活动,已成为观察阳山区域特色产业活力的“窗口”——既晒出桃农丰收成果,也亮出产业升级轨迹。

  本次活动紧扣“提升品质、强化品牌、促进交流、助力增收”宗旨,吸引了惠山区50多户桃农参与。无锡市惠山区阳山水蜜桃桃农协会会长钱畅介绍,工作人员对送检样品进行称重测量、糖度检测等,9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则依据果重、甜度、色泽等核心指标评审。最终,10个单位(个人)入选“精品阳山水蜜桃”目录,20个单位(个人)入选“优质阳山水蜜桃”目录。

图为参选的阳山水蜜桃样品,果形周正。孙权 摄

  “技术赋能让桃子品质更稳定。”无锡市阳山镇桃缘仁家水蜜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仁志说,此次合作社送检果品重8两至9两,果形周正,这得益于智能水肥浇灌等设备的引入;无锡太湖阳山水蜜桃科技有限公司是“阳山水蜜桃”种植的龙头企业,今年,该公司选送的果品堪称果中“白富美”,公司种植管理部副部长高寒表示,后续将持续在品种改良与技术创新上发力,希望种出更好的水蜜桃。

  “推选标准就是‘种植指南’。”江苏现代农业(桃)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、研究员俞明亮指出,果形、甜度等指标引导农户精准提升种植技术,而清晰的品质标准也让消费者更易识别优质果品。活动现场,俞明亮还分享了水蜜桃种植的宝贵经验与前沿技术,并与广大桃农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。

推选出的“桃王”集中亮相,吸引了众人围观。孙权 摄

  据悉,多年来,无锡阳山持续探索产业发展路径,从“一只桃子”单链条经济向“一棵桃树”全链条经济,再向“一片桃源”多元化产业迈步发展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生机与活力。

  展望未来,阳山水蜜桃产业将继续深耕种植技术,延伸产业链条,放大品牌效应,致力于让这份“甜蜜事业”的芬芳飘得更远,惠及更多百姓,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。(完)

zhaoyuanbinrenwei,ziboloushidebiaoxianzaishandongshengshuyu“zhongguizhongju”,ershandongdeloushizaiquanguolaikanbingbushuyuyigetebiehaodezhuangtai,“kaifatiliangda,kucunyaligengda”。赵(zhao)元(yuan)斌(bin)认(ren)为(wei),(,)淄(zi)博(bo)楼(lou)市(shi)的(de)表(biao)现(xian)在(zai)山(shan)东(dong)省(sheng)属(shu)于(yu)“(“)中(zhong)规(gui)中(zhong)矩(ju)”(”),(,)而(er)山(shan)东(dong)的(de)楼(lou)市(shi)在(zai)全(quan)国(guo)来(lai)看(kan)并(bing)不(bu)属(shu)于(yu)一(yi)个(ge)特(te)别(bie)好(hao)的(de)状(zhuang)态(tai),(,)“(“)开(kai)发(fa)体(ti)量(liang)大(da),(,)库(ku)存(cun)压(ya)力(li)更(geng)大(da)”(”)。(。)

小学生放学捡到特殊纸币报警

  新华社记者在《一个国家的起飞 : 中国商用飞机的生死突围》一书中写到这样一个细节:在ARJ21的总装现场,只要吴光辉出现,任何问题都可以报到他那里。就连一名普通的装配工人都知道,吴光辉从来都不会把问题推给别人,有情况找他,“是最快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”。

推荐内容

精彩推荐

产品推荐

汶川地震十五周年
¥
368.00
4.6分
情侣在巴厘岛身亡 警方排除盗窃行凶
¥
358.00
4.9分
国外专业音乐人第一次听GALA!没有技巧全是感情
¥
3588.00
4.6分
究竟|虎门“社区干部”月薪为何能到2万?背后的经济联合社是什么?
¥
5280.00起
4.5分
美国防部前官员披露供武内幕:军火商漫天要价,国防部“不砍价”
¥
3399.00
4.7分
【家有神兽】三战第三集:歼20双座型与无人僚机联合作战,猎杀敌方预警机,我军防空系统火力全开,拦截巡航导弹
¥
578.00起
4.8分

最新评论

新程序